秋日抗戰歷史一天遊
1. 沙頭角抗戰紀念館
- 原為羅氏一家的大宅,由巴拿馬華僑羅奕輝 於 1930 年興建。該大屋由五間並排相連的房屋組成,面積達 6,000 多平方呎,具建築、歷史、文化、社會等多方面價值。 2010 年,羅家大屋獲古物諮詢委 員會評為香港三級歷史建築。日佔時期,它是港九大隊的活動基地及交通站,是本地現存少數能見證香港抗戰歷程的建築物,在 抗日活動中舉足輕重。經羅氏族人同意,大屋將由原東江縱隊港九獨立大隊老游擊戰士聯誼會、東江縱隊歷史研究會、香港廣州社團總會主辦,以及新界鄉議局、新社聯、嶺南大學香港與華南歷史研究部等單位的協辦下,改建為「香港沙頭角抗戰紀念館」,介紹東江縱隊與港九大隊的抗戰歷史,以及『香港抗日第一家』羅家的抗日事跡,成為香港首個紀念抗戰的專題紀念館。
2. 沙頭角農莊
- 位於香港沙頭角舊禁區內、坐落於塘肚村,基本範 圍幅蓋整個塘肚村及其鄰近地 方;鄰近沙頭角墟,農莊佔地面 積已超過 300 畝,農莊集餐飲、 有機種植、優質魚養殖和動物培育,生態環境保育旅遊及自然生態教育於一身。
3. 流水響水塘
- 流水響水塘被稱為「森林中的 天空之鏡」,原因是流水響湖 面倒影優美,山水一色,最近 更被封為「港版輕井澤」,流水響水塘位於香港新界東北八仙嶺郊野公園內,於龍山及石坳山之間,水塘湖面平靜如鏡面。在天朗氣清時,流水響湖 畔中映照出落羽松與白千層的 樹林倒影,猶如一面「天空之鏡」。
4. 鏡蓉書屋
- 由祖籍博羅縣的禾坑村 李氏客家族人於清朝初期興建。 起初只是一間供五至十名村內子 弟就讀的私塾。在 1736 年至 1795 年間,書室改建成兩層。 1872 年再次復修,並由當時禾坑的著名學者李培元題「鏡蓉書屋」四字。鏡蓉書屋曾培育出多 名秀才,吸引不少學生從大埔、 沙田和荃灣前來寄宿求學。書屋 後期轉型成為一所鄉村小學, 1986 年夏季,最後㇐批學生離校之後,鏡蓉書屋正式結束。鏡蓉 書屋見證了早期香港的教育史, 因此在 1991 年 4 月被列為法定古蹟。